2025-04-10
为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2025年4月10日,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五1班开展“家长进课堂·玉米的一生”主题活动。桑渔爸爸化身桑老师走进课堂,带领学生探秘玉米的起源、作用与生长规律,此后王翰庭爸爸化身王老师在班级劳动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共同完成玉米种植,两位劳动顾问让学生在“知”与“行”的结合中感受农耕文化魅力,培育劳动素养。
课堂解码:家长化身“农技老师”,揭秘玉米的“前世今生”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活动伊始,桑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了农业发展于国、于民的重要性,拉开了本堂课的序幕。他从墨西哥高原的野生植物“大刍草”讲起,介绍玉米历经数千年驯化成为“粮食之王”的历程,并用实物对比展示玉米从原始品种到现代杂交品种的演变。“玉米不仅是人类的主食,还能做饲料、食用油,甚至可以做成环保塑料袋!”桑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详细讲解玉米在食用、工业、生态等领域的多元价值,引发学生惊叹。
在玉米“生长过程小课堂”环节,桑老师用“玉米生长周期图”,将玉米从播种、发芽、拔节到抽雄吐丝、灌浆成熟的120天周期分解为“幼苗期”“穗期”“花粒期”三个阶段,结合气温、水分、光照等生长条件,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玉米需要充足的阳光”“如何判断土壤是否缺水”“怎样快速判断玉米的生长周期”等问题。学生们边听边记,不时举手提问:“玉米的根有多长?”“为什么玉米杆上要长‘胡须’?”课堂气氛热烈。
田间实践:播撒希望种子,体验“粒粒皆辛苦”
带着课堂所学,五1班师生及劳动顾问王老师来到学校劳动基地,开启了玉米的种植实践。五1班学生在王老师指导下分组合作:翻土组用小锄头疏松土壤,剔除杂草;播种组按“间隔20厘米、深度3厘米”的标准将玉米种子放入土坑;浇水组提着小水桶往返浇水,确保土壤湿润。
“原来播种不是随便挖个坑!要注意间距,不然小苗长大会‘打架’。”徐同学小心翼翼地埋下种子,感叹道。劳动顾问王先生一边示范覆土动作,一边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我小时候在农村种玉米,现在带孩子体验,既是传承,也是让他们知道粮食从哪里来。”阳光下,师生家长的身影在田垄间穿梭,构成一幅生动的“家校共育”图景。
劳动育人:从“课本”到“土地”,构建多维成长课堂
此次“玉米的一生”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收获成长,更以劳动为纽带,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正如学生在种植日记中所写:“今天播下的不仅是玉米种子,还有对自然的好奇和对劳动的热爱。”
据悉,此次活动是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劳动基地课程化”的重要环节。五年级将玉米种植纳入学期劳动计划,后续还将组织学生参与除草、施肥、捉虫等田间管理,并在秋季开展收获、晾晒、脱粒等实践,形成“种植—养护—收获—分享”的完整劳动教育链条。
“让家长走进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田间,是我校探索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创新尝试。”“通过了解玉米的‘科学密码’和体验种植的‘泥土芬芳’,学生不仅掌握了农业知识和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整合家校资源,让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图文:王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