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皖西山水间,研学求知正少年 ——记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八年级研学游
发布日期:2025-04-06 浏览次数:162 文章作者:周峰
四月二日
清明将至,访红色故里;哀思遥寄,承先辈豪情。
2025年4月2日至4月3日,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八年级开展了“寻访红色故里,传承革命精神”的研学课程活动,八年级学子们在这短短两天的行程中,一起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回顾起那一段峥嵘岁月。
4月2日清晨,学生齐聚操场,合肥一六八新店花园学校校长助理陈孝广发表研学动员讲话。他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能重视本次研学,真正把研学视为一项课程,在行中学研,在研中学。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行程,八年级师生们来到了六安市霍山县红源广场,肃立在大别山红色纪念馆前。霍山曾是革命战争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安徽省红色区域中心。在艰苦曲折的革命斗争中,霍山人民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铁血山河”大别山革命英雄群雕前,学生们列队默哀,目光凝视着镌刻烈士姓名的纪念碑,呼吸间皆是历史的厚重。当《可爱的中国》的朗诵声铿锵响起,少年们挺直脊梁,庄严宣誓,一字一句如金石坠地,誓言与先烈遗志共振,激荡出新时代的回响。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了落儿岭镇六万情峡景区,在电影小镇观看大型战争实景表演剧——《大别山传奇》。恢弘真实的战争场面、紧张激烈的战斗情节、扣人心弦的舞台艺术,为我们再现当年的抗战故事,让人身临其境。飞机大炮,坦克轰炸,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这一幕幕,无不令人想到正是无数先辈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现如今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至此,大别山的传奇故事深深印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经久不衰,一颗颗鲜红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
毛泽东同志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吴伯箫在《灯笼》一文中也写道:“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却仿佛是天性。”百年前,“六霍起义”的火种在霍山大地蔓延开来,终成燎原之势,革命之火遍布华夏。4月2日晚,大别山腹地也点起了一场篝火,点燃了青春激情。火焰跳跃,火光四射,照亮了每一张期待的脸庞。同学们手拉手围绕在篝火旁,共同唱起红歌,回忆革命岁月。此刻,孩子们尽情释放自我,展现出青春最本真的模样,革命的精神在篝火中传承。
四月三日
时间来到4月3日清晨,凡冲茶海的千亩茶园迎来了数百名辛勤的“小茶农”。同学们在当地茶农的指导下,一个个背起小茶篓,弯腰弓背去采茶。他们如无数辛勤的小蜜蜂,在茶海中寻觅。一双双眼睛左顾右盼,一只只小手穿梭其中,一滴滴汗水聚满额头,一片片茶叶翩然入篓……
采茶完毕,学生们还亲自体验了一回炒茶制茶工序。看着亲手采摘的茶叶在锅里翻腾,闻着四溢扑鼻的茶香,喝着清凉且微苦带甜的茶水,真切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无穷魅力,那满满的成就感就如同弥漫在唇齿间的茶水般回味无穷。
告别千亩茶海,又来到万亩竹林。素有“大别山第一村”之美誉的画家村便掩映于幽篁之中,环境幽静,景色如画。画家村不仅有天成的自然景观,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价值。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这里的前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工厂厂房,是鲜为人知的兵工厂,生产过大量的武器弹药,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学们先在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前合影留念,而后进入馆内参观,一件件展品穿过厚重的历史,告诉每一位参观者,当时的人们服从国家战略,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反映了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进行三线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昔日先辈投身建设全心全意为华夏,今朝学子沉心学业再接再厉兴邦国。此次八年级研学活动将红色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与研学活动相结合,不仅让学生们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了大别山红色文化,而且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在传承革命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们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图文/周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