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舞书香,阅读寻宝系列——溯苦旅,赓文脉 ——读《文化苦旅》有感
发布日期:2025-01-21 浏览次数:714 文章作者:九(1)班祁雨桐 指导老师:董莹莹
路,即是书。
——题记
在图书馆幽长的书架中漫游,抬眼,一个“苦”字忽得映入眼帘。再定睛一看,一本扉已经在年月的腐蚀中变得发黄,生出褶皱的书静静地放置在角落——《文化苦旅》。究竟是怎样的一趟旅程要用“苦”字来形容?好奇心促使着我拿下了它。合上书本时已是黄昏,我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过了祖国一个又一个名山大川和边陲小镇,而我也情不自禁的坠入了余秋雨笔下这一方中国的“人文山水”。
文化苦旅中的“苦”不是路途的偏远,不是跋涉的艰辛,而恰恰是文化之苦。是历经多次却掠和破坏却依旧在大漠中无声矗立着的莫高窟;是满载无数被贬官员无尽冤屈和不甘的宁古塔;是范氏家族用生命世世代代守护的天一阁;是义无反顾“走西口”的晋商群像;是渤海国遗址中那一口废井冷眼;更是每一位像余秋雨一样走在山河大地上的旅人,看辉煌的文明坍塌又重建,品古建背后
的典故文章,寻现象背后的历史本质,在探究了中国的文脉后,他们的眼眶中都饱含着泪水。咀嚼书中文字,辞藻优美,华丽流畅,但莫名的忧伤却涌上心头,这便是文化的苦吗?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中探讨的不仅仅是名山大川的人文历史 也详实又简练地阐释了生态文化,人物生平和许多开拓性的建议。我曾到过都江堰,也参观过西湖,却只是匆匆打卡,便急忙离去。但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从内心深处理解了都江堰对中华民族命脉的滋养,蜀郡守李冰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水与人彼此顺应的中国道家哲学。我曾踏足的四川川盆地上,仿佛仍回荡着李冰治水时的坚定和铿锵;我也才了解白居易苏东坡等一大批文人为了修缮西湖而倾尽全力,连马可·波罗也对杭州表达了赞美之情,原来这片土地也同样深藏着文化的奥秘。
阅毕此书,除了直击心灵的震撼,留在心底的却是深深的愧疚。愧于年少的自己,没有能领略山水蕴藏的神奇;愧于曾经游览的山水,没有聆听他们的声音;更愧于这中华文化,将我哺育,而我曾经却没认真的去理解它,感受它,炽热的光芒只能孤寂又执着的闪烁,
我常常因某些文章中消极的评论而气馁———中国的旅行早已同质化,商业化,山水早已死板。但现在,余秋雨的文字构建起一座时空的桥梁无数历史碎片如同浮光掠影般从我身边穿梭而过。我行走、奔跑、触摸。四周山水涌动,那些千百年巍然不动的城市,我不再只能看见当下的风景。
书中《杭州宣言》的最后余秋雨提出了一个建议,为曾经盛赞杭州的马可·波罗立一座雕像,把他向世界最早报告的那些有关杭州的句子用中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镌刻出来。
今年暑假我又去了一趟杭州,在西湖闲逛时,无意间看到一尊塑像。是一位手拿纸笔,包着头巾的外国长者。花岗岩底座上, 刻着一行文字。“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有中文、意大利文、英文。
上世纪的子弹正中眉心一种无法言喻的奇妙感觉将我包围,这便是中华大地上绵延千年,深刻又柔软的文化历史啊!没人能拥有它,夺走它,只能于时间之缝中窥见一斑。
但此时,历史向我涌来,而我也正向历史走去。
沧桑潇洒的文字描摹着人类、历史、自然的交融,我再一次游览了这片苍茫大地每一寸山水。那穿越了千年的风雨,拍打着凝视着文明的遗迹。我们正在古人曾经伫立的方位上静听着与千年前相同的风雨,感受跨越时空辉煌悠久的华夏文明。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之旅结束了,但《文化苦旅》点燃了无数国人内心探索的火苗,踏上旅途,去寻独属于他们的中华故事。所以纵使历经风浪,华夏我们的光辉仍就璀璨,而中华民族的文脉必将生生不息,滚滚向前!
九(1)班祁雨桐
指导老师:董莹莹